托兒所照護指引
一、 目的
社會工作局整理出各托兒所實務操作照護指引上的關注重點, 以供托兒所進一步支援員工執行, 確保為幼兒提供符合規範並具品質保障的服務。
二、照護指引內容
1. 幼兒晨檢及檢查身體狀況指引
1.1 留意幼兒身體各部位是否有傷痕或異樣,適時作出書面記錄。
1.2 如發現幼兒有傷痕時應立即告知家長,向家長了解幼兒傷痕的狀況、 是否需要特別照護、飲食或關顧事項。所內加強留意幼兒情況,並作出書面記錄。
1.3 發現幼兒體溫超過 37.5 度時,使用其他體溫計(如電子體溫計測量腋溫或耳溫槍測量耳溫)為幼兒覆檢。 確認幼兒發燒, 立即通知家長, 把幼兒安排在通風良好的獨立空間,由員工陪同等候家長接回,並作出書面記錄(註 1)。
1.4 紅外線體溫計測溫易受環境溫度、幼兒活動狀態、測量距離等外在因素影響, 故僅作為初步篩檢方法。托兒所應至少備有兩種不同的測溫工具,如電子體溫計和紅外線體溫計。 若以紅外線體溫計為幼兒測溫,應避免照幼兒眼部。
註 1: 發熱溫度判定可參考衛生局的《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- 正確測量體溫指引》。
2. 幼兒意外處理指引
2.1 發生非嚴重受傷:毋須送院治理或進一步醫療介入時, 流程參考如下:
● 對於輕微傷口(如小擦傷、挫傷),員工可依急救流程初步處理:如使用生理鹽水沖洗、冰敷、碘酒消毒或貼上膠布等(不涉及藥物或複雜的傷口處理), 並應及時通知家長,讓家長知悉幼兒受傷及處理情況。
● 工記錄發現時間、 受傷部位和情形、 通知家長時間等,於指定時間內將情況及溝通過程通知主管。
● 若對幼兒的傷痕拍照作記錄,需注意避免拍攝幼兒的私隱部位,照片不可隨意轉發給他人。建議使用工作專用手機進行拍攝,不應使用私人手機。
● 主動詢問家長是否需要協助保險賠償。
● 關心並追蹤幼兒的身體恢復情況。
2.2 嚴重受傷處理及急救: 發生懷疑脫臼、骨折、哽塞、傷口流血不止、燙傷、窒息、溺水等嚴重受傷事件,或需要進一步醫療介入時, 流程參考如下:
● 優先由具急救知識的員工施予現場急救護理。
● 安排其他員工即時通知主管幼兒受傷情況。
● 根據受傷狀況,判斷有否即時生命危險或是否需立即送院。
☆ 根據受傷狀況,判斷有否即時生命危險或是否需立即送院。
☆ 協商送院: 非即時生命危險但需送院治理,與家長協商送院安排。
● 安排員工跟隨救護車送院, 等待救護車期間,專責人員密切關注幼兒的身體情況。
● 調配代班員工,維持班室秩序。
● 填寫意外記錄;若涉及人身安全情況,例如:送院事件,無需送院但有家長投訴、有媒體介入、報警事件等,必須即時通知主管,主管須即時通知社工局, 事件發生 24 小時內填寫「涉及人身安全及生命威脅事故通報表」予社工局。
● 由主管跟進家長是否需要協助保險賠償。
● 關心與追蹤幼兒的身體情況,向幼兒和家長提供協助。
● 配合相關部門的調查工作,檢討意外事件和制定改善措施。
3. 預防幼兒受傷及環境安全指引
3.1 環境安全
● 每日幼兒入托前,員工需仔細檢查及跟進班室的安全性, 包括有否尖銳物品、 玩具部件是否鬆脫等。 嚴禁携帶危險物品進入班室,如水果刀、火機等。 班室必需的物品(如間尺、筆、剪刀等), 使用後應立即放回幼兒不能觸及的位置。 此外,務必重視所內的水、火、電的安全,以防意外事故發生。
● 避免在幼兒活動時間在同一區域進行地面清潔,以防地面濕滑導致幼兒摔倒受傷
● 工在為幼兒分配膳食(特別是湯或其他液狀食物)時,應盛載至 2/3 碗滿且, 不可過滿。在派餐過程中, 避免一次拿取多碗膳食,以免因失手導致員工或幼兒燙傷。
3.2 秩序安全
● 給幼兒清晰指引,例如活動完結前 5 分鐘給予完結活動的提醒,讓幼兒作好準備。
● 利用指定音樂輔助幼兒理解不同活動安排。如早操時播放早安歌、吃水果前唱水果歌、排隊洗手時播放排隊歌等,通過這些音樂提示,讓幼兒熟悉並適應不同時間段的活動流程,增強他們的秩序感。
● 在幼兒需要等待的時間(如午餐後等待其他幼兒、等候更換尿片、活動交接時間等), 利用律動音樂互動或提供多樣玩具、圖書,吸引幼兒注意力,避免因不耐煩出現不良行為,降低受傷風險。
3.3 照顧安全
● 日常照顧中,班室內所有員工要時刻保持高度警覺,密切關注每一位幼兒的舉動,確保所有幼兒都在可視範圍內,避免監管空白。班室所有員工需要隨時留意幼兒的一舉一動,除了眼前的幼兒,還要同時留意其他幼兒是否安全。
● 員工暫時離開班室時,需習慣性與其他員工互相通知,確保有人及時接替看顧全部幼兒。
● 員工在帶幼兒如廁時,留意幼兒身體部位有沒有傷痕,協助男幼兒如廁時避免推擠幼兒身體或讓其長時間跪在尿槽上。
● 提醒家長幼兒衣物及隨身物品不應有過長繩子、細小珠子類飾物,避免佩戴首飾,防止窒息或纏繞風險。
● 員工推門進入班室時,應輕力推門及留意門後是否有幼兒。在室內活動時,員工須留意避免讓幼兒靠近門後。
3.4 應對幼兒行為建議
● 咬人行為: 面對幼兒咬人行為,可能是想用嘴巴探索世界、口腔期、自我階段發展特點、 表達困難或情緒不佳等原因,建議與家長溝通,共同提供安撫物品(如安撫奶嘴、牙膠等),幫助幼兒緩解咬人的行為。
● 物品佔有慾較強: 這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發展特徵, 員工需與家長密切溝通, 引導幼兒學習分享的概念,培養良好的社交行為和分享意識。
● 引人關注行為:若幼兒因渴望得到大人關注而出現特殊行為,員工應向家長了解幼兒日常在家中的生活狀況,是否出現特殊情況(例如:父母工作繁忙、出現新的家庭成員等),建議家長多留意幼兒的狀況,多陪伴,建立良好親子關係
● 幼兒傷害了其他幼兒/用粗魯的方式強佔玩具—幼兒的攻擊行為可能是不知如何表達。事件發生時員工先把幼兒帶開冷靜, 用冷靜語氣和幼兒溝通, 要求幼兒歸還玩具,讓幼兒知道用強佔的方式是不對的,教導幼兒如何與其他幼兒一起和平共處。 例如:對打人的幼兒說: “我知道你很想玩 XX(物品名稱)或想和 XXX(幼兒名字)玩,但打人會痛” 。對被打的幼兒說:“你沒事吧?他剛剛太急了,我們一起告訴他 “請輪流玩/請一起玩” 。引導打人幼兒道歉及學習說: “我可以玩 XX (物品名稱)嗎? 或我可以和XXX(幼兒名字)一起玩嗎?”
4. 幼兒午睡指引
4.1 任何時間被單或衣物等均不可以蓋過幼兒頸部以上位置。
4.2 合理安排幼兒的午睡時間,避免幼兒在午膳後立即躺下睡覺。午睡前應安排不少於 30 分鐘的靜態活動,幫助幼兒身心放鬆,為午睡做好準備。
4.3 因應天氣環境光暗程度調節燈光,午睡燈光不能過光或過暗,過光影響幼兒睡眠及眼部發育,過暗難以觀察幼兒的情況。
4.4 密切關注幼兒午睡時的出汗情況。若幼兒出汗較多,要檢查所蓋被單是否過厚,並及時為幼兒擦乾汗水,減低著涼的機會。
4.5 定期觀察幼兒的面色、呼吸、體溫及睡姿等,確保幼兒在午睡過程中身體狀況良好,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。
4.6 對於一歲以下的幼兒,應採用仰睡姿勢,以有效減少幼兒猝死綜合徵的發生風險。 如發現幼兒口角有奶溢出,盡快將幼兒改為坐位或半臥位,以減少吐奶造成誤吸。
4.7 避免在幼兒床鋪周邊放置鬆軟物品, 同時不使用奶嘴固定鏈,以防對幼兒造成意外傷害或影響其正常呼吸。
4.8 幼兒午睡期間,室內必須始終有員工負責看守,確保幼兒的安全。看守員工應保持警惕,嚴禁員工在班室內使用手機、睡覺及發出高音量,定期巡視幼兒的睡眠情況,並做好相應紀錄。
5. 餵奶指引
5.1 餵奶前準備
● 員工餵奶前要徹底清潔雙手。
● 若員工手部有傷口, 應戴一次性手套操作;若出現呼吸道或胃腸道不適症狀時,避免參與餵奶工作,防止疾病傳播。
5.2 物品準備
● 清潔的空間、母乳/配方奶、 奶瓶、適溫熱水、溫度計、溫奶器等餵奶所需物品。
● 母乳應按正確溫度要求儲存,放置於雪櫃及冷凍格內。
5.3 調配奶液
● 根據配方奶粉品牌指示選擇合適水溫調配(部分可低於攝氏 40°C),有特殊醫療需求幼兒應遵循醫囑調配。一般情況下,國際衛生組織建議 70°C 熱水泡奶。
● 員工餵奶前要徹底清潔雙手。
● 母乳加熱可用溫奶器或 60°C 水溫溫熱,加熱後 1 小時內餵食完畢。
● 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,根據幼兒情況適時調整飲奶份量,確保幼兒獲得充足的營養供給。
● 用食物溫度計測奶液溫度,確保在 35°C 至 40°C 之間,也可擠滴奶液於手腕內側或手肘內側感受溫度,作為輔助判斷。
5.4 餵奶時
● 0 至 1 歲的幼兒: 員工用一隻手將幼兒抱在懷中,使其身體靠在員工的肘彎處,保持幼兒整個身體呈約 45 度傾斜的狀態。另一隻手拿奶瓶,用奶嘴輕觸幼兒口唇,提示幼兒吸吮。
● 1 歲以上的幼兒: 可讓其坐在員工大腿上或專門的座椅上,員工協助拿穩奶瓶,引導幼兒自行飲用。 若幼兒能自主坐立並握住奶瓶喝奶,員工可將奶瓶遞給幼兒並在旁觀察,以確保安全。
● 在餵奶過程中,密切關注幼兒的嘴唇顏色、面色及精神狀況,確保幼兒餵奶過程順利及安全。
● 將奶瓶傾斜約 30 至 45 度,確保奶嘴內充滿奶液,避免幼兒吸入過多空氣,減少吐奶和腹脹等不適。
● 倘幼兒不願意飲奶時,留意幼兒的身體狀況,若沒有異樣,可以分多次把奶餵完,每次需確保奶在合適溫度。
5.5 餵奶後
● 0 至 1 歲的幼兒: 餵奶後需進行拍嗝。
☆ 坐姿掃風:讓幼兒坐在員工腿上,一手支撐幼兒下巴,另一手呈弓形輕輕在幼兒背部從下向上掃動,直到幼兒打出嗝來。
☆ 趴肩掃風: 讓幼兒趴在員工肩部,用空心掌由下往上輕拍幼兒背部,幫助幼兒排出胃內空氣。
☆ 若上述方法未成功拍嗝, 可嘗試背部按摩或讓幼兒趴在大腿上輕旋身體,促進嗝的排出。
☆ 倘幼兒出現吐奶時, 迅速將幼兒的頭部或臉部側向一側,及時清理幼兒口中的奶液,防止奶水嗆入氣管,引發窒息危險。
● 1 歲以上的幼兒: 喝奶後若幼兒未出現打嗝、吐奶等不適症狀,可讓幼兒保持自然坐姿,無需刻意拍嗝;若幼兒有不適表現,可嘗試輕輕拍背或讓幼兒進行輕微活動,幫助排出可能吞入的空氣。
6. 餵食指引
6.1 建議設計並在所內張貼備餐圖片,協助員工掌握備餐的程序。管理人員應每天對備餐情況進行抽查,確保備餐操作符合衛生和安全要求。
6.2 嚴禁將溫度過高的熱燙食物帶入班室。建議使用食物測溫針測量溫度,確保食物溫度在 35°C 至 40°C 之間。
6.3 員工在餵食幼兒固體食物和水時,需注意手部及餐具清潔衛生。準備食物和餵食前,必須戴手套或用清潔液徹底洗手;分餐過程中,必須佩戴外科口罩,防止唾液等污染物接觸食物,確保幼兒飲食安全。
6.4 餵食時,應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椅子以穩定身體。員工宜坐下,與幼兒保持同一水準高度進行面對面餵食,坐姿以能方便觀察幼兒的面色、神志和對外界反應為宜。
6.5 給幼兒的食物尺寸需要根據年齡、咀嚼能力和手部抓握能力來調整,以確保安全和順利進食。 避免向幼兒提供圓狀, 質地硬和滑的小食物。 對於水果等食物, 宜切成片狀供幼兒食用, 尤其避免提供整顆葡萄給幼兒食用, 降低進食風險。
7. 換片指引
7.1 換片流程
0 至 1 歲半或未能穩定站立的幼兒
● 換片前,員工需穿上一次性圍裙,戴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,確保換片過程衛生,防止細菌感染。
● 輕聲告知幼兒即將換片,安撫其情緒, 為幼兒脫去褲子,檢查衣物是否需更換。
● 讓幼兒仰臥,側翻取下髒尿片,抬起幼兒雙腳時注意保護脊椎。鬆開尿片時,確認幼兒無排尿跡象後,進行後續清潔。
☆ 男幼兒: 應用紙巾覆蓋住陰莖,避免被尿液濺到,然後用濕巾進行清潔。清潔男幼兒身體時,應按照從上至下、從前陰部位置(陰莖、陰囊)到後方臀部位置(肛門)的方向進行擦拭,同時注意清潔陰囊及其下方皺褶處、大腿根部等部位,不可反方向操作。
☆ 女幼兒: 用濕巾從尿道口開始(由上而下),依次擦拭肛門,由前往後單向輕擦,仔細清潔大小陰唇縫隙及大腿根部,由內向外;不可用同一濕巾來回反覆拭擦,避免污染尿道口和陰道口。
● 取出乾淨尿片並拉順,側翻墊于幼兒下方。沿大腿根部至腹部包好,粘貼固定,腹部與尿片留 1 至 2 指寬。 拉順防漏側邊,防止側漏。
● 後續處理及環境清潔換片後,卷起髒尿片,腰貼固定丟棄。將一次性片床墊和舊尿片放入有蓋垃圾桶,消毒片床。 再為另一位幼兒進行換片。
1 歲半以上或能穩定站立的幼兒
● 換片前,員工需穿上一次性圍裙,戴好一次性手套和口罩,確保換片過程衛生,防止細菌感染。
● 提醒幼兒即將換片並安撫情緒,引導其至換片區,協助脫褲並檢查衣物是否需更換。換片時需注重幼兒的私隱,避免在班室內面向其他幼兒、 靠近大門處或攝錄系統的攝錄範圍進行操作。
● 員工需為幼兒清潔會陰部,男孩從上至下、從前陰部至後臀部擦拭,注意陰囊皺褶及大腿根部;女孩先擦拭尿道口,再擦肛門。
● 由前往後單向輕擦,仔細清潔大小陰唇縫隙及大腿根部,由內向外。 取出乾淨的尿片,將尿片墊在幼兒臀下,調整尿片位置,確保包好後不會過緊或過鬆,並拉順防漏側邊。
● 協助幼兒穿好褲子,檢查衣物是否整齊。
7.2 如需為幼兒沖洗下半身,先用測溫計將水溫調至 37 至 38°C,再用手肘測試水溫,確保水溫適宜。
7.3 對於已能自行如廁的幼兒,鼓勵其自行使用衛生紙清潔。男孩應從前往後輕輕擦拭陰莖和肛門周圍, 女孩應從尿道口向肛門方向輕輕擦拭,避免細菌感染。員工可在旁指導和鼓勵幼兒正確使用衛生紙。使用後,教導幼兒應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,員工可視情況用濕紙巾輔助幼兒進一步清潔私密部位,同時注意保護幼兒隱私。
7.4 全程關顧與動作要領:
● 在整個換片過程中,員工要全神貫注地關顧幼兒,確保安全與舒適,清潔動作需輕柔,防止不適或傷害。
● 注意室內溫度調節(建議室溫維持在 25°C 左右),冬天提前開暖氣保暖;夏天開風扇時,避免風扇直接吹向幼兒,以免受涼或引發不適。
● 扶抱幼兒時,可採用直立抱法、扶抱法、斜抱法等合適姿勢,在移動幼兒時,重點保護好頸部、腰部和背部,確保充分支撐,防止身體損傷。
7.5 手套使用說明:為幼兒換尿片時,若幼兒僅小便,員工清潔雙手後,可依自身習慣和實際情況選擇是否戴手套操作;若戴手套,需為下一位幼兒換片前更換新手套。若幼兒大便,員工操作前必須戴手套,且更換新尿片前無論之前是否換過手套,都需再換新手套,嚴防交叉感染。
三、建議
1. 托兒所應根據實際情況和員工需求,在所內顯眼位置張貼重點提醒事項,確保全體員工都能輕易看到。
2. 通過培訓和督導,使員工熟練掌握相關流程。利用每月或每週的定期會議,讓員工分享執行情況及遇到的困難,在收集意見後,逐步優化托兒所的實務指引。
3. 在急救知識方面,鼓勵托兒所根據自身的規模、需求及員工人數,自主舉辦相關培訓,以提升持有急救證書員工的比例。